人物簡介:項發權,男,1962年6月生,六安市霍山縣磨子潭金巖小學校長。
事跡簡介:36年堅守大山深處,學校由原來的6名教師、120名學生,到如今僅剩項發權1人和3名學生,分別是:學前班1人,一年級1人,二年級1人。通過項發權老師的精心安排,學校雖然學生少班級雜,但教學活動卻有條不紊的開展,語、數、音、體、美各科也正常開課。2019年,項發權榮獲“安徽好人”“六安好人”“第六屆六安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等稱號。他堅守在山區講臺30余年的感人事跡也多次被新華網安徽頻道、人民網、東方頭條等媒體報道。
細心呵護,他是孩子們的“保育員”
霍山縣磨子潭鎮金巖小學位于大別山深處,磨子潭水庫庫尾,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到縣城一趟要起早貪黑近一天時間。1983年,項發權高中畢業后,就來到這里當上了民辦教師,那時民辦老師工資待遇低,養家糊口都很艱難,需要工作之余操持農活加以補貼,但是年輕的項發權非常熱愛這個職業,這一熱愛就是36年。期間,學校由原來的6名教師、120名學生到2019年9月,僅剩下1名老師、3名學生。他是老師、班主任、校長,也是保育員兼門衛;既要教書育人,又要負責孩子們的生活。家人和朋友都勸他調離這所學校,他堅定地說:“我走了倒是輕松,但孩子們怎么辦?我不能丟下我的學生,哪怕學校只有一個孩子,我也要負責到底!”在這所鄉村的學校里,他度過了熱血沸騰的青春,付出了滿腔赤忱和熱愛,他用畢生的精力守望著鄉村教育,守護著大山里的孩子。
金巖小學雖然學生不多,但幾乎都是留守兒童,都是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家生活。有的父母時隔很久才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才聯系一次,多數學生家長一年才返家一次,有的甚至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僅僅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滿足孩子物質需求就可以了,另一方面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確有特殊困難,不能經常與孩子交流,從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這些孩子長期遠離父母,親情的缺失使他們格外沉默、敏感,針對這些情況,項發權老師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到留守兒童家去家訪,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引導學生與家長建立聯系交流,并與家長溝通學生在校的情況,同時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使他們能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項發權既是教學老師,又是生活保姆。每天早晨,項發權總是要提前半個多小時到學校打掃衛生,打開門窗給教室通風透氣,然后燒好幾瓶開水供學生使用。孩子居們住分散,為了減少他們路上的奔波,項發權主動擔起了為他們準備午飯的職責,山里條件差,擔心孩子們營養不良,項發權就利用周末騎車去鎮上采買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每天上午上完課,他就一頭扎進廚房為孩子們準備可口的午餐。孩子打翻飯菜是常事,項發權總是不怒不惱、耐心收拾,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差,提褲子、系鞋帶、喂茶飯,這些瑣事他總是親力親為。
中午僅剩的閑暇時間除了備課、批改作業以外,還要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特別是要照料學生的安全。哪個孩子今天狀態不好可能生病了,哪個孩子快過生日了,需要提前訂蛋糕……項發權的心里總是掛念著他的孩子們。
學校有個男孩玩耍時腿不慎摔成骨折,孩子父親在外打工,母親農活多,而且身體又不好,為了不使孩子缺課,整個學期上學、放學都由他來背;學生杜鈺軒的家離學校遠,祖父母又年老體弱,接送不方便,得知這一情況后,項發權就每天繞道接送,五年來風雨無阻,遇到天氣不好,干脆帶到自己家里一起吃住,這些年接送過的孩子們他都記不清有多少了。項發權說“家長們把孩子交到我手中,我就得對他們負責,苦點累點都不算什么,但不能讓孩子們受委屈!”
用心教學,他是孩子們的“引路人”
雖然金巖教學點的學生數逐年減少,但在項發權的努力和堅持下,學校的語、數、音、體、美等科目卻依然正常開課。學生很少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年級,為了有效教學,他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詩歌配樂朗誦、童話故事角色表演、詞語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們愛上了課堂,學習興趣日益濃厚,他的教學也多次在同類學校評比中名列前茅。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習,項發權每天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可他從不抱怨,“只要孩子們有學上,我再辛苦都值得??!”,說到自己的“陀螺”生活,項發權憨厚地笑了。
2013年12月18日,下午放學后他照常騎著摩托車回家,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車子重重地壓在左腿上,動彈不得,于是他連忙打電話給妻子,等待許久才找到一輛車,急忙趕往磨子潭鎮中心醫院。經醫生拍片檢查發現左大腿骨折,項發權雙眉緊鎖、憂心忡忡,直到晚上八點,醫生才為他打好石膏,并要求他住院觀察,“你就安心地住上幾天,正好你的課程也快上完了,復習沒什么大不了的,跟學生家長分別打電話解釋一下,他們會理解的!” 妻子在一旁擔心地說道,“不行,我要回去!學校就我一個老師,一天也不能離開,更何況學期要結束了,學生要復習迎考,我哪能耽誤他們!”來不及多想,項發權再三懇求,說服了醫生和妻子,開了一些消炎藥,買了一根拐杖,連夜打車又回到了學校。就這樣,他第三天就拄著拐杖回到課堂,實在拄不動了就叫學生搬個凳子架起腿,坐著講課,一個多月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吃住在學校,一邊養病一邊教學,直到學期結束,家長和學生們每提起此事,無不熱淚盈眶。
這幾年,金巖教學點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學校建起了“留守兒童之家”,班班通全覆蓋,孩子們在這小小的教學點通過在線課堂也可以享受到信息化的教學服務?!敖虒W條件改善了,山里的孩子能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我現在對工作也更有信心了!”項發權欣慰地說。
2019年項發權當選“安徽好人”“六安好人”“第六屆六安市道德模范提名獎”,2019年全縣優秀班主任,2016年霍山縣語文學科帶頭人,2015年霍山縣優秀教育工作者,2011年以來連續五年獲評全鎮師德標兵,并多次獲評全鎮骨干教師,他堅守在山區講臺30余年的感人事跡也多次被新華網安徽頻道、人民網、東方頭條等媒體報道。
堅守初心,他是孩子們的“守望樹”
“剛剛工作時,每天工資只有幾毛錢,那時候家里困難,上有老下有小,全靠我這點微薄工資過活,打過好幾次退堂鼓,可是一想到孩子們,我就想著再堅持堅持吧?!表棸l權說。
這一堅持,就是36年。
36年的堅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當身邊的同事、朋友一個個調離大山時,他也有過不安、有過惆悵、有過動搖,但憑著對教育工作和孩子們的熱愛,他堅持了下來。
1988年,金巖村缺少一名文書,鎮村領導四處打探并選定了項發權。在當時,這樣的好機會可謂千載難逢,時值下半學期開學,面對孩子們熱切期盼的眼神,項發權斷然拒絕。后來鎮領導多次找他談話,執意要調任他為村干部,項發權仍然堅決不從?!绊棸l權教學認真,教育有方,又對孩子特別好,我們都希望他能繼續教孩子!”學生家長們也來求情。特別令人感動的是,學校五年級學生得知此事后,聯名給鎮村領導寫信,也就是這封信,深深打動了鎮村領導,此事才算作罷。
金巖原是一個村的建制,2005年撤并村后,金巖小學也變成了東流河村一個小的教學點?!扒皫啄?,我們也曾考慮把這個教學點撤了,但這里的孩子到村小上學太遠,有的要走20里的山路,村民們不愿意?!表棸l權說,這里只要還有一個學生,他也要堅守這里。
“我們這里是貧困山區,只有好好念書,這些孩子的未來才有希望、我們這個村子才有希望,很多人說我一輩子守著這一所小學校沒多大出息,但是我覺得孩子們出息了就是我最大的出息!”項發權依舊是憨憨地笑著。
“我愿做一個好小孩,認真讀書,做事勤快,無論走到哪里,使得人人愛,使得人人愛?!苯淌依飼r常傳來由他作詞的校歌《我愿做個好小孩》,稚嫩的童音在大別山深處飄蕩。
如今的項發權,已從一個風華正茂的小伙子變成了一個身體瘦弱的“小老頭”,村民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奶娃婆”,一批又一批山里娃從他這里飛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陽光下,不善言談的項發權沉默著,就像一棵樹,守望著他的孩子們,守望著鄉村的未來……